看到小橋想起三國時代的小喬…/小橋(Petit Pont)~古典吉他改編巴哈(巴赫)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組曲(J.S.BACH BWV 1007)阿雷曼舞曲Allemande bach guitar G大調改成D大調-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台北古典吉他老師 古典吉他教學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first suite in G major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Allemande 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 BWV 1007 (Bach, Johann Sebastian) Bach cello suites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in D major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





從聖米歇爾橋(Pont Saint-Michel)橋拱下望見小橋(Petit Pont)和巴黎聖母院。

看到小橋想起三國時代的小喬…/小橋(Petit Pont)~古典吉他改編巴哈(巴赫)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組曲(J.S.BACH BWV 1007)阿雷曼舞曲Allemande bach guitar G大調改成D大調-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台北古典吉他老師 古典吉他教學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first suite in G major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Allemande 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 BWV 1007 (Bach, Johann Sebastian)
Bach cello suites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in D major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









   小橋(Petit Pont)

法國巴黎西岱島上有一小橋名叫小橋(Petit Pont)
小橋是塞納河上最小的一座橋

橋後是大大的巴黎聖母院
橋的兩邊是小橋廣場和小橋路
看到小橋想起三國時代的小喬
我也有一把德國雲杉巴西玫瑰木吉他
芳名也叫小喬

一個小小的心願…
在一個夏日的午後
巴黎依舊 海鷗依舊 夕陽也依舊
帶著心愛的小喬來到小橋邊的塞納河畔
彈兩首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中的名曲-
美人Belle

大教堂時代Le temps des cathedrals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文/小橋(Petit Pont)  施夢濤
攝影/巴黎聖母院和小橋  施夢濤


小喬又名瑪麗安 -Marian
希伯來文 拉丁文-優雅的

瑪麗安 -Marian(小喬) 西班牙進口全單板古典吉他 全手工古典吉他~吉他家施夢濤的心愛收藏琴之一 NO.10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輕盈而明媚的中速4/4樂曲,愉悅的律動令人想起塞納河,以及巴黎聖母院旁的小橋(Petit Pont)。原曲全曲除五六處二或三重音之外,餘皆為單音。
阿雷曼舞曲Allemande(阿勒曼舞曲)- 溪水潺潺的流動和歌唱
德國舞曲,起源於1551年,中速4拍子。曲風樸素而明快,但也展現出壯麗且浩瀚的想像。速度中庸,多為四四拍子且整曲不改變節奏,兩段式,前後兩段的長度幾乎相等。有大音程的飛躍,也有細緻的音階級進以作對比。法文Allemande意為「德國的;德國人」,同英文之German。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詩情畫意的巴哈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希望組曲/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組曲(J.S.BACH BWV 1007)Bach cello suites bach guitar-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 古典吉他教學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first suite in G major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 BWV 1007 (Bach, Johann Sebastian)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in D major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晨光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前奏曲Prelude
小橋(Petit Pont)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阿雷曼舞曲Allemande
第七絃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庫朗舞曲Courante
流浪的吉他家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
愛河畔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小步舞曲Menuetto
美人與吉他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吉格舞曲Gigue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阿雷曼舞曲Allemande(阿勒曼舞曲)- 溪水潺潺的流動和歌唱~吉他演奏家 西班牙吉他收藏家 施夢濤老師


阿雷曼舞曲Allemande(阿勒曼舞曲)起源於德國
溪水潺潺的流動和歌唱
曲風樸素而明快 但也展現出壯麗且浩瀚的想像
原是非常溫和的中速4/4拍 18世紀末期又演變成快速的三拍子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六組曲中之阿雷曼舞曲
一首最偉大的經典
訴說亙古的鄉愁 漂泊過銀河星際


——————————————————————————

一* 阿雷曼舞曲Allemande *一文&攝影  施夢濤



  
德國舞曲,起源於1551年,中速4拍子。曲風樸素而明快,但也展現出壯麗且浩瀚的想像。速度中庸,多為四四拍子且整曲不改變節奏,兩段式,前後兩段的長度幾乎相等。法文Allemande意為「德國的;德國人」,同英文之German。

Ⅰ.  起源&發展
  
阿雷曼舞曲Allemande(阿勒曼舞曲)最早的例子見於1551年德國蘇沙托   (T.Susato)的「第三曲集」,是種雙人舞,而且是最古老的舞曲。16世紀的Allemande顯露著一種樸素的,本質上為主調音樂(homophonic)帶有即興曲式的風格。17世紀巴洛克時代被當作組曲Suite的第一首舞曲,是非常溫和的中速4/4拍。18世紀末期又演變成快速的三拍子。

Ⅱ.  特色&風格情調
  
16世紀的Allemande顯露著一種樸素的,本質上為主調音樂( homophonic)風格,具有鮮明的主題及發展動機。其舞步是單純的,有如「 德國人」之本性、民族性,因此在舞蹈時沒有什麼特殊的動作。
  
17世紀巴洛克時代的組曲Suite大致由阿勒曼德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吉格舞曲組成,此時期的阿雷曼舞曲Allemande(阿勒曼舞曲)皆是非常溫和的中速4/4拍。
  
基本上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之阿雷曼舞曲,其主題雖樸素而明快,但也展現出壯麗且浩瀚的想像。通常為二段曲式。
 
Ⅲ.  旋律
  
阿雷曼舞曲Allemande(阿勒曼舞曲)從弱起拍開始,樂句會用一個短音符當作前導;有時候不止一個短音符,如巴哈之無伴奏大提琴第三號組曲中阿雷曼舞曲一開始為三個十六分音符。樂句並沒有一定長度,旋律的進行有如溪水潺潺的流動和歌唱,極精巧細緻,透露圓滿靜謐的情感。複點音符與顫音等裝飾音之運用頻繁。
 
Ⅳ.  節奏&拍子
  
其節奏嚴謹明確,且速度較慢。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每一首阿雷曼舞曲皆為中速4/4拍,且皆為弱起拍,不完全小節。
 
Ⅴ.  和聲
  
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每一首阿雷曼舞曲重音和多重音之使用比其它樂章易見,巴哈藉同時音程增強了阿雷曼舞曲之抒情和繽紛氣氛。
 
Ⅵ.  知名作品&作曲家
  
阿雷曼舞曲常出現在巴洛克作品中,例如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嗚曲和組曲,以及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基本上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之阿雷曼舞曲,其主題雖樸素而明快,但也展現出壯麗且浩瀚的想像。尤其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六組曲中之阿雷曼舞曲更是最偉大的經典,訴說亙古的鄉愁漂泊過銀河星際。


參考書目

音樂史與欣賞:楊沛仁著,2011年,初版,美樂出版社。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1980年,初版,大陸書店。
音樂字典:王沛綸著,1968年初版,大陸書店。
古典音樂400年巴洛克樂曲賞析:邵義強著,2001年,再版,錦繡出版社。
巴洛克音樂賞析:錦繡出版
器樂曲:美樂出版社
wiki百科全書。

 

小橋(Petit Pont又譯名佩蒂特橋)
小橋(Petit Pont)是塞納河上最短的一座橋,橋後即是宏偉瑰麗的巴黎聖母院。

小橋連接第四區以及第五區的西岱島。橋長32米,寬20米,于1853年落成。河岸兩旁分別為西岱路和小橋廣場、小橋路以及尾段的聖雅克路。









西岱島上的小橋(Petit Pont)和巴黎聖母院


西岱島(又譯西堤島、城島Île de la Cité)。

西岱島是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兩座自然島嶼之一(另一座為聖路易島),也是巴黎城區的發源地,著名的巴黎聖母院和聖禮拜堂都位於此島。西堤島的西端為一座墨洛溫王朝(統治時期間於公元5至 8世紀 之間)的宮殿,它的東端從墨洛溫王朝之後就被作為宗教場所,尤其是在巴黎聖母院建立之後。

直到1850年代,西堤島大部分還是住宅區與商業區,不過現在被司法大廈、醫院與巴黎警察總局所取代,現在只有島的西邊與北邊一小部分的區域為住宅區,而住宅區也保留著16世紀修士的住所。主要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巴黎聖母院(英文 Notre Dame de Paris 法文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哥德式建築,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河中最大天然島西堤島上東側南岸的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

聖母院約建造始於1163年至1345年間,但其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1991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正門面對西方,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上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乃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許多。 

法國小說家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曾以《巴黎聖母院》(另翻譯成-鐘樓怪人)為題完成一本知名小說,爾後被創作為音樂劇,於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首演。劇中的音樂是義大利作曲家理察·柯強特(Riccardo Cocciante)所作,歌詞為法國詞作家呂克·普拉蒙東(Luc Plamondon)所作。

其中受歡迎的曲目如《美人》(Belle)、《大教堂時代》(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等。據金氏世界紀錄記載,《巴黎聖母院》是上映以來第一年最成功的音樂劇。






西岱島上的巴黎聖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