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米開蘭基羅相遇--從米開蘭基羅廣場山丘可望見造型奇特的維琪奧橋(Ponte Vecchio),古老而靜謐地橫跨於亞諾河上,似乎依然等待著那位十六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於暮色裡……熟悉走過。






和米開蘭基羅相遇--從米開蘭基羅廣場山丘可望見造型奇特的維琪奧橋(Ponte Vecchio),古老而靜謐地橫跨於亞諾河上,似乎依然等待著那位十六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於暮色裡……熟悉走過。

1997年流連另一處拉丁民族的發源地義大利,雖不是觀光熱季,花未盛開的二月下旬卻也經常陽光四溢。走在西元前753年便建國的羅馬市,一不小心路上踢到差點害你跌倒的那塊石頭極可能就是千年古蹟。被稱為「巴洛克都市」的羅馬到處是噴水池和廣場,那明朗愉悅的感覺藉由噴泉及水聲洋溢在整個義大利首府,似乎也提醒著人們這裡也是民謠、歌劇和眾多樂器的故鄉。
我不是個專研美術的學人,但絡繹不絕的古蹟、建築和雕塑夢般矗立眼前,以為自己走進了時光隧道---從古羅馬樣式經拜占庭、歌德、文藝復興而延伸至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樣式,這時期也是西洋古典音樂正要躍馬奔騰的年代。
第一次親臨義大利雖只有短短四日,行程裡也未有幸諦賞歌劇或演奏會,但其藝術與文化之繽紛燦爛卻叫人縈繞襟懷。終於明白義大利為何常能領導時尚流行,並以手工藝品和「名琴」著稱。

羅馬假期
我的羅馬假期惟獨兩天,驚訝和感動卻是一輩子。音樂大師之作品和演奏可以在樂譜和CD上揣摩,但美術大師之創作與精神唯有身歷其境才能全然感受。其中萬神殿、許願池與聖彼得大教堂尤其最令我躊躇、低迴。
萬神殿(Pantheon)是古羅馬遺跡中最具知名度者,高四十三公尺、底部也四十三公尺,是一古典而充滿神秘氣息的圓形建築物。西元前二十七年奧古斯都大帝的女婿阿古利巴(Agrippa)為了祭祀天上眾神而修築之。宏偉、幽暗的圓形屋頂上有直徑九公尺的天窗,我去的那天陽光斜斜照進方格鑲嵌的壁上,似乎告訴著我--
人生不就是追求一個圓滿和一道希望。
「圓滿」之建造完成浩大不易,但有陽光的日子裡總會有著一道希望。
羅馬噴水池之多多到可以一個廣場(Nalona廣場)蓋三座,
或者說只要有廣場的地方就會有噴泉搖曳生姿。
其中最大、最著名的是許願池(Fontanadi Trevi),1762年由教宗下令建造,規模如同一座小型游泳池。憩坐池畔水聲和人聲一樣鼎沸,有人忙著丟銅板許願和拍照,也有人忙著吃冰淇淋。我不禁這麼想---那噴泉中央踩著海馬的海神是偉大的石雕像呢?還是一直生活在羅馬市而常常假裝不動的仙人。
所有研究巴哈音樂的人會有個共同感覺,他是音樂的聖母峰;
所有到過聖彼得大教堂的人則必定這麼相信---
這裡是上帝的第三間別墅(另兩間在天堂和好人的心中)。
為了不讓此書厚得像枕頭,只能簡短透露幾句內心的波湧---
管風琴在聖彼得大教堂裡變得不再巨大;
一踏入教堂彷彿覺得米開蘭基羅還在裡面敲敲打打;
當你佇立正殿中央、圓頂下方的主祭壇前方時,
將被感動得以為上帝就要顯靈。


偉哉米開蘭基羅
從小是一個容易被感動的人,第一次來到聖彼得大教堂的「聖母慟子像」前,這才領悟何謂「曠世鉅作」。
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2)憑藉著無與倫比的天賦和解剖學之精研,將耶穌的骨肉、血脈和堪憐神情,從一塊巨石裡展露得比血肉之軀更加真實、自然,而聖母那悲慟其子之喪的深刻眉宇彷彿也垂憐著人類的苦難和不幸。
有位無名詩人如此頌讚他二十五歲便完成的這件名作:
美和善呵
哀傷與憐憫
復活於死去的雲石
……
我懾於米氏對藝術之全然奉獻的偉大情操,也對此雕塑所默默傳達的愛和人道精神感泣心中,久久不能自己。他將繪畫、雕塑與建築當成畢生的事業和使命,單在聖彼得大教堂的設計和監督上便前後賣力了十七個年頭,因他的卓智與堅持才能再三說服歷任教宗,將不朽的聖殿跨越過兩百年歲月而神奇完竣。
隔日接著前往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有翡冷翠之稱的佛羅倫斯。此為米開蘭基羅的故鄉和安葬地,其另一著名大理石雕「大衛像」亦珍藏於此地的阿卡得米亞(Accademia)美術館。午後細雨飄渺的米開蘭基羅廣場仍有一對新人前往拍攝婚紗照,也順便當了我的攝影模特兒。

從米開蘭基羅廣場山丘可望見造型奇特的維琪奧橋(Ponte Vecchio),
古老而靜謐地橫跨於亞諾河上,
似乎依然等待著那位十六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
於暮色裡……
熟悉走過。


更多相片請點擊---
https://plus.google.com/photos/115535011572109091680/albums/5918935665916836033

吉他改編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巴哈的想法是吉他家的想法-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 古典吉他教學 永不失落的情歌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six suites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BWV 1007~1012 (Bach, Johann Sebastian)




吉他改編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巴哈的想法是吉他家的想法-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 古典吉他教學
永不失落的情歌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six suites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BWV 10071012  (Bach, Johann Sebastian)


            永不失落的情歌


巴哈不曾為吉他創作音樂
但巴哈的想法卻是吉他家的想法

能將旋律歌唱得似水柔情的是小提琴和吉他,能將兩部旋律綿延得自由無限的是鋼琴和吉他,但同時把三部旋律交織成無數吟詠和色彩的卻惟獨吉他。這種以對位法寫作多聲部音樂的特性正是巴哈音樂的精采和絕妙之處。巴哈(J. S. Bach 德國 1685-1750)是吉他的聖經以及吉他家的「夢魘」。
開始彈奏巴哈的布雷舞曲和賦格時已年近三十,自我摸索的狀況下無疑是一大挑戰。1993至1999年間潛心建立起完整的吉他技巧系統之後,為了保有原作精神並淋漓盡致地展露吉他魅力,遂依照小提琴原譜重新自己改編。接著改編第998號魯特琴作品「前奏曲、賦格和快板」,果然應証了傳言屬實「巴哈998是吉他技巧之最後神話。」
2 0 0 1年結婚之後給自己的功課是改編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六首(BWV 1012),它乃大提琴經典中的經典,神話中的神話,也是技巧超高的六首組曲當中最艱深而輝煌的一首,總長度將近三十分鐘。國曆新年開始「攀登聖母峰」,廢寢忘食、窮磨經月,完成其中前奏曲、阿雷曼舞曲和庫朗舞曲等部份,共計一十頁。雖另有六頁左右尚待摸索,但感動和驚豔之餘靈魂已經飛翔到宇宙的最深之處。
此組曲陽光四溢、波瀾壯闊,彷彿傳達著人類愛及理性之勝利、凱旋。其偉大和豐富竟然敦促我將吉他暫時忍痛擱下,啟步了「海上吉他家」傳記之「寫作工程」。那是我文學版的十首無伴奏吉他組曲。
巴哈(16851750)所處的年代也正是巴洛克音樂最興盛的年代;巴洛克音樂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1750年,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發展,乃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巴哈逝世那年也正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結束。

德國管風琴大師史懷哲先生說:
「巴哈的樂聲充滿了自然的生命,尤其從音樂中所飄出的靈魂,象徵著人世間和平的最高境界,他是一個音樂詩人,更是一個音樂畫家。」「巴哈以宗教的熱情創造音樂,然而他的作品卻己進入了廣大的人生與藝術領域。」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東方有了陶淵明的詩,在西方則有了巴哈的音樂。
每次旅歐期間總有著回家的感覺,總能明白為何愛因斯坦說:「何處有自由何處是我的國土。」而在台灣這一永遠的家彈奏著黎明時刻的巴哈音樂之際,我深深了解心中那不息的呢喃-
「國家太小了,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的舞台。」


十年青春只為了愛上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2 0 1 0年元月2 9
終於將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以吉他全部改編完成
此時不僅想問自己
為何故意找一個十年才可謝幕的艱困音樂工程
將自己幽禁在偉大樂聖的無際城堡中
是勞改營 也是修道院
是獨居房 也是先知的花園

先知的花園永無盡頭
背完第二組曲時 已忘了第一組曲
背完第三組曲時 已忘了第一組曲加上第二組曲

一位幸福的園丁
總要在第二個十年的初始
才可聽聞鳥語花香
才可摘下葡萄
等待它發酵後開始變得澄清透明

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以吉他全部改編完成並背譜演奏
我原本以為三年足矣
未料十年只是主體結構告竣

我心將回到二十歲時的初衷
如此
上天 巴哈 六絃琴的美麗詩篇
日換星移也將化作一醰-
久釀的葡萄



巴哈研究之後繼續手工吉他研究

愛因斯坦說:
「我們所能經驗到的最美麗的事物,
也就是一切神秘的事物。」

2 0 1 0年元月
以吉他改編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終於全部完成
研究神秘的巴哈之後繼續研究神秘的手工吉他

2 0 1 110
重新精雕修整克莉絲汀娜Christina上下絃枕及音格線(音桁)
克莉絲汀娜Christina
我親自設計並參與製作的心愛的手工吉他之一
誕生於1995
「克莉絲汀娜」-有著瓦倫西亞嘉年華會羞怯的熱情以及雨後清晨阿里山的檜木林之淡雅清新

我己不再年輕
克莉絲汀娜卻正是二八年華(十六歲)
她不僅風姿綽約
也吟詠著日益曼妙的天籟

以自己精雕的手工吉他演奏自己改編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讓六絃琴的美麗和神秘
迴盪在年少創立的夢濤軒藝術音樂工作室
吉他詩人的一生
夫復何求





更多吉他演奏家施夢濤老師詳細資料 請點閱
文章分類:標籤



施夢濤老師吉他教學目前開授以下數項課程
古典吉他課
民謠吉他課
吉他作曲課
作詞作曲課
兒童吉他課
個別或小班  每月上課二至四堂
由吉他家施夢濤老師親自授課
無論是否有基礎  甚至看不懂五線譜
皆歡迎來電冾詢  報名
歡迎聯絡
TEL:(02) 2363-5550  0928-236963  施夢濤 老師
施夢濤樂器百貨公司  音樂學苑



吉他,吉他家,吉他演奏家,吉他教學,吉他老師,古典吉他教學古典吉他初學,古典吉他老師,台北古典吉他教學,台北古典吉他老師,古典吉他,民謠吉他,民謠吉他教學,民謠吉他老師,古典吉他民謠吉他,










進口吉他,進口西班牙吉他,進口古典吉他,西班牙吉他進口總代理,西班牙手工吉他西班牙吉他品牌,古典吉他品牌手工吉他,手工古典吉他,全單板古典吉他,台北市大安區樂器行,古典樂吉他譜,古典吉他名曲,西班牙吉他名曲,古典吉他教學五線譜,古典吉他教程,古典吉他演奏家,古典吉他演奏曲,古典吉他演奏會。




永不失落的情歌~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吉他家施夢濤





永不失落的情歌~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吉他家施夢濤


吉他改編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巴哈的想法是吉他家的想法-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 古典吉他教學
永不失落的情歌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six suites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BWV 10071012  (Bach, Johann Sebastian) 


永不失落的情歌

世人如此讚嘆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大提琴的聖經
老實地說
-巴哈是所有絃樂器的聖經
身為吉他演奏家 作曲家我必須
更老實地說
-巴哈是吉他的聖經
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吉他的大航海時代

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以吉他改編 演奏
是一座偉大樂聖的無際城堡
是勞改營 也是修道院
是獨居房 也是
-先知的花園

先知的花園永無盡頭

可聽聞鳥語花香
可摘下葡萄
等待它發酵後開始變得澄清透明

我心將回到二十歲時的初衷
如此
上天 巴哈 六絃琴的美麗詩篇
日換星移也將化作一醰-
久釀的葡萄


1.     起源&發展

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確定是其於1717年至1723年在德國科登(Coethen)擔任宮廷樂團指揮期間的作品,巴哈(1685-1750)當時的主子即為里歐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其頗富音樂素養,能演奏大鍵琴、小提琴和古低音提琴(viola da gamba)等。此作品可能由里歐波德公國中之皇宮大提琴家林尼克擔任首演。宮廷中另有一群音樂家,使巴哈創作出大量的器樂作品;包括:《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十二平均律》第一冊、和《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組曲》等。
  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前五首是為當時的一般大提琴(古大提琴)所寫,第五首為了便於演奏,最高音弦必須調低一個全音(後世提琴家則大多已經不這麼調音),第六首則是巴哈為五弦大提琴所譜寫。
 
  當畤這部作品並未受到重視;甚至在巴赫逝世後連手稿也遺失了,只剩下巴赫第二任妻子安娜的手抄稿。在卡薩爾斯之前,它只被視為珍品古董及練習曲的作品範疇。直到1889年的西班牙,13歲的卡薩爾斯(Pablo Casals)歷經一段古典音樂史上的奇遇……

那天下午,父親為13歲的卡薩爾斯買到了生平第一把正規的大提琴。然後,他流連在港口附近一家古老的樂譜店,在一堆滿佈灰塵的舊樂譜中,驚見了一整套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此後又經過了十二年,一直到25歲,卡薩爾斯才有勇氣在音樂會裡演奏組曲中的一首;這部作品從那一刻起才得以完整的面貌逐漸重現在世人面前。
  
卡薩爾斯在他的自傳「白鳥之歌」裡寫道:……我的思緒馬上回到那家微飄海上氣息、古老而帶有霉味的樂譜店。


2.     特色&風格情調

巴哈那時代的大提琴多為數字低音演奏,因此巴哈特別為大提琴寫作組曲形式的獨奏樂曲,在當時算是一種創新;它不僅拓展了大提琴的演奏型態,也為大提琴寫下一本奧秘而美妙的聖經。
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每一首由前奏曲加上五段起源於不同國族的古代舞曲組成,分別是第一曲前奏曲、第二曲阿勒曼舞曲、第三曲庫朗舞曲、第四曲薩拉邦德舞曲、第五曲沒有固定(第一、二號為小步舞曲,第三、四號為布雷舞曲,第五、六號為嘉禾舞曲)、第六曲吉格舞曲。


3.     旋律

某些演奏家認為沒有必要強調此作品的旋律性;殊不知巴哈不以單一的旋律為滿足,兩條甚至三條旋律每每同時吟詠不輟,進而交織成無數旋律的奇妙意境。


4.  節奏&拍子
  
這套最重要的大提琴經典,由於巴哈並未標示速度記號,因此在樂譜考據與演出詮釋上的確給了世人頗大的想像空間。但其各種節奏和拍子的運用及豐富性無可比擬,若能克服此作品之節奏和拍子,必可走入「與琴共舞」之理想。
  此外,速度來自日換星移的琢磨和穎悟;其乃渾然天成,而非刻意使勁。整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長度幾近兩個半小時,合乎「人性」的演出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何謂「人性」?莫因小失大、莫太過機械化、莫精準如練習曲、莫以模仿大師為目的、莫忘記我們大家都是凡人。


4.     和聲

  巴哈所處的時代和聲學尚未確立,他以對位法創作一切作品,但此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不僅在單音之連續進行裡隱含了和聲砌疊,其「和絃配置」與轉調手法也令人嘆為觀止並深以為苦。


5.     分類

  以大提琴演奏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雄渾而蒼勁 
  是篇篇雋永的散文

  以吉他演奏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繽紛而浪漫
  是頁頁初戀的情詩

以電貝士吉他演奏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又是另一位天才


6.     相關舞蹈&藝術

  我想為每一首組曲寫下一首新詩
  也為每一首前奏曲和舞曲寫下一首新詩
  電腦字雖不如鋼筆字美妙
  但可提早與大家分享


8.  知名編曲家&演奏家

帕布洛‧卡薩爾斯(Pablo Casals

18761229日生於西班牙,19731222日卒於波多黎克。母親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知音和支柱;母親說「帕布洛是個音樂家,這是他的天性,他一生下來就注定的。海闊天空,他總該到任何該去的地方;除此,別無他途可走。」他是讓二十世紀人們對大提琴全然改觀的重要人物,大提琴家Marcll Dupre說:「事實上,大提琴是從卡薩爾斯開始的。」他從事大提琴演奏技巧改革時,方才十二歲。
1897年開始獨奏家生涯。他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親密關係」起於1889年的西班牙,13歲的卡薩爾斯(Pablo Casals)歷經一段古典音樂史上的奇遇……
那天下午,父親為13歲的卡薩爾斯買到了生平第一把正規的大提琴。然後,他流連在港口附近一家古老的樂譜店,在一堆滿佈灰塵的舊樂譜中,驚見了一整套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此後又經過了十二年,一直到25歲,卡薩爾斯才有勇氣在音樂會裡演奏組曲中的一首;這部作品從那一刻起才得以完整的面貌逐漸重現在世人面前。
  
卡薩爾斯在他的自傳「白鳥之歌」裡寫道:……我的思緒馬上回到那家微飄海上氣息、古老而帶有霉味的樂譜店。
卡薩爾斯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演奏震撼樂壇,被譽為繼孟德爾頌之後,第二次的巴哈復興運動。而當1936年他在EMI灌錄這套作品時已經浸淫達半個世紀之久。此錄音得過多項唱片大獎,包括法國金音叉歷史錄音、EMI百大、留聲機百大、Classic CD百大、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首選等。


傅尼葉(Pierre Fournier1906-1986

傅尼葉一九六年出生於法國,父親是一個將軍,母親教其學習鋼琴,由於九歲時得了小兒痲痺而改學大提琴,人稱「貴族大提琴家」。他十七歲時便從巴黎音樂院畢業,後來並在那裡任教數年之久。一九二八年,他開始以獨奏家的身份進軍國際樂壇,1948年首度到美國巡迴,同年浦朗克提獻大提琴奏鳴曲給他,1970年定居瑞士
傅尼葉的巴哈無伴奏音色細緻而溫暖,結構清楚而完整,語句平易誠懇,是充滿人性且高度自信的演出。雖不若卡薩爾斯那般揮灑且渾厚,但有著截然不同的輕柔風味。


米斯特斯拉夫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

俄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可以說是當今最多大提琴協奏曲的首演者。不僅是一位世界頂尖音樂家,同時也是一位人權鬥士及藝術自由的代言人。曾在1969年至1973年間收留異議作家索忍尼辛,讓他住在他們莫斯科郊外的別墅。大師71歲生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他為和平親善大使,以表彰其對生命、對自由的熱愛。

羅斯托波維奇認為這六套組曲各有其意境:

第一組曲「微光」 G大調  是明亮的色彩
羅斯托波維奇演奏此曲飛速但無可議之處,只是大家早已「習慣」卡薩爾斯的溫吞。
第二組曲「悲傷與張力」 d小調 是悲傷而強烈的
第三組曲「光輝燦爛」 C大調 是燦爛的
第四組曲「莊嚴與晦暗」E大調 是莊嚴、戴著不透明濃度的
第五組曲「黑暗」 c小調 是一種暗而強烈的顏色
第六組曲「陽光」 D大調 是輝煌的調性,如一束陽光般眩目耀眼。

羅斯托波維奇個性化的演出清楚地「典型化」這六首作品在他心中的本質!



誇大或矯飾易令人產生不安和膩感,此曲該有的高雅精緻來自演奏者的人格與偉大情操。卡薩爾斯、傅尼葉和羅斯托波維奇三人是以大提琴演奏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偉大典範。



更多吉他演奏家施夢濤老師詳細資料 請點閱

文章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