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失落的情歌~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吉他家施夢濤





永不失落的情歌~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吉他家施夢濤


吉他改編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巴哈的想法是吉他家的想法-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 古典吉他教學
永不失落的情歌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six suites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Unaccompanied Cello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BWV 10071012  (Bach, Johann Sebastian) 


永不失落的情歌

世人如此讚嘆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大提琴的聖經
老實地說
-巴哈是所有絃樂器的聖經
身為吉他演奏家 作曲家我必須
更老實地說
-巴哈是吉他的聖經
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吉他的大航海時代

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以吉他改編 演奏
是一座偉大樂聖的無際城堡
是勞改營 也是修道院
是獨居房 也是
-先知的花園

先知的花園永無盡頭

可聽聞鳥語花香
可摘下葡萄
等待它發酵後開始變得澄清透明

我心將回到二十歲時的初衷
如此
上天 巴哈 六絃琴的美麗詩篇
日換星移也將化作一醰-
久釀的葡萄


1.     起源&發展

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確定是其於1717年至1723年在德國科登(Coethen)擔任宮廷樂團指揮期間的作品,巴哈(1685-1750)當時的主子即為里歐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其頗富音樂素養,能演奏大鍵琴、小提琴和古低音提琴(viola da gamba)等。此作品可能由里歐波德公國中之皇宮大提琴家林尼克擔任首演。宮廷中另有一群音樂家,使巴哈創作出大量的器樂作品;包括:《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十二平均律》第一冊、和《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組曲》等。
  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前五首是為當時的一般大提琴(古大提琴)所寫,第五首為了便於演奏,最高音弦必須調低一個全音(後世提琴家則大多已經不這麼調音),第六首則是巴哈為五弦大提琴所譜寫。
 
  當畤這部作品並未受到重視;甚至在巴赫逝世後連手稿也遺失了,只剩下巴赫第二任妻子安娜的手抄稿。在卡薩爾斯之前,它只被視為珍品古董及練習曲的作品範疇。直到1889年的西班牙,13歲的卡薩爾斯(Pablo Casals)歷經一段古典音樂史上的奇遇……

那天下午,父親為13歲的卡薩爾斯買到了生平第一把正規的大提琴。然後,他流連在港口附近一家古老的樂譜店,在一堆滿佈灰塵的舊樂譜中,驚見了一整套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此後又經過了十二年,一直到25歲,卡薩爾斯才有勇氣在音樂會裡演奏組曲中的一首;這部作品從那一刻起才得以完整的面貌逐漸重現在世人面前。
  
卡薩爾斯在他的自傳「白鳥之歌」裡寫道:……我的思緒馬上回到那家微飄海上氣息、古老而帶有霉味的樂譜店。


2.     特色&風格情調

巴哈那時代的大提琴多為數字低音演奏,因此巴哈特別為大提琴寫作組曲形式的獨奏樂曲,在當時算是一種創新;它不僅拓展了大提琴的演奏型態,也為大提琴寫下一本奧秘而美妙的聖經。
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每一首由前奏曲加上五段起源於不同國族的古代舞曲組成,分別是第一曲前奏曲、第二曲阿勒曼舞曲、第三曲庫朗舞曲、第四曲薩拉邦德舞曲、第五曲沒有固定(第一、二號為小步舞曲,第三、四號為布雷舞曲,第五、六號為嘉禾舞曲)、第六曲吉格舞曲。


3.     旋律

某些演奏家認為沒有必要強調此作品的旋律性;殊不知巴哈不以單一的旋律為滿足,兩條甚至三條旋律每每同時吟詠不輟,進而交織成無數旋律的奇妙意境。


4.  節奏&拍子
  
這套最重要的大提琴經典,由於巴哈並未標示速度記號,因此在樂譜考據與演出詮釋上的確給了世人頗大的想像空間。但其各種節奏和拍子的運用及豐富性無可比擬,若能克服此作品之節奏和拍子,必可走入「與琴共舞」之理想。
  此外,速度來自日換星移的琢磨和穎悟;其乃渾然天成,而非刻意使勁。整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長度幾近兩個半小時,合乎「人性」的演出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何謂「人性」?莫因小失大、莫太過機械化、莫精準如練習曲、莫以模仿大師為目的、莫忘記我們大家都是凡人。


4.     和聲

  巴哈所處的時代和聲學尚未確立,他以對位法創作一切作品,但此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不僅在單音之連續進行裡隱含了和聲砌疊,其「和絃配置」與轉調手法也令人嘆為觀止並深以為苦。


5.     分類

  以大提琴演奏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雄渾而蒼勁 
  是篇篇雋永的散文

  以吉他演奏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繽紛而浪漫
  是頁頁初戀的情詩

以電貝士吉他演奏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又是另一位天才


6.     相關舞蹈&藝術

  我想為每一首組曲寫下一首新詩
  也為每一首前奏曲和舞曲寫下一首新詩
  電腦字雖不如鋼筆字美妙
  但可提早與大家分享


8.  知名編曲家&演奏家

帕布洛‧卡薩爾斯(Pablo Casals

18761229日生於西班牙,19731222日卒於波多黎克。母親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知音和支柱;母親說「帕布洛是個音樂家,這是他的天性,他一生下來就注定的。海闊天空,他總該到任何該去的地方;除此,別無他途可走。」他是讓二十世紀人們對大提琴全然改觀的重要人物,大提琴家Marcll Dupre說:「事實上,大提琴是從卡薩爾斯開始的。」他從事大提琴演奏技巧改革時,方才十二歲。
1897年開始獨奏家生涯。他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親密關係」起於1889年的西班牙,13歲的卡薩爾斯(Pablo Casals)歷經一段古典音樂史上的奇遇……
那天下午,父親為13歲的卡薩爾斯買到了生平第一把正規的大提琴。然後,他流連在港口附近一家古老的樂譜店,在一堆滿佈灰塵的舊樂譜中,驚見了一整套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此後又經過了十二年,一直到25歲,卡薩爾斯才有勇氣在音樂會裡演奏組曲中的一首;這部作品從那一刻起才得以完整的面貌逐漸重現在世人面前。
  
卡薩爾斯在他的自傳「白鳥之歌」裡寫道:……我的思緒馬上回到那家微飄海上氣息、古老而帶有霉味的樂譜店。
卡薩爾斯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演奏震撼樂壇,被譽為繼孟德爾頌之後,第二次的巴哈復興運動。而當1936年他在EMI灌錄這套作品時已經浸淫達半個世紀之久。此錄音得過多項唱片大獎,包括法國金音叉歷史錄音、EMI百大、留聲機百大、Classic CD百大、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三百首選等。


傅尼葉(Pierre Fournier1906-1986

傅尼葉一九六年出生於法國,父親是一個將軍,母親教其學習鋼琴,由於九歲時得了小兒痲痺而改學大提琴,人稱「貴族大提琴家」。他十七歲時便從巴黎音樂院畢業,後來並在那裡任教數年之久。一九二八年,他開始以獨奏家的身份進軍國際樂壇,1948年首度到美國巡迴,同年浦朗克提獻大提琴奏鳴曲給他,1970年定居瑞士
傅尼葉的巴哈無伴奏音色細緻而溫暖,結構清楚而完整,語句平易誠懇,是充滿人性且高度自信的演出。雖不若卡薩爾斯那般揮灑且渾厚,但有著截然不同的輕柔風味。


米斯特斯拉夫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

俄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可以說是當今最多大提琴協奏曲的首演者。不僅是一位世界頂尖音樂家,同時也是一位人權鬥士及藝術自由的代言人。曾在1969年至1973年間收留異議作家索忍尼辛,讓他住在他們莫斯科郊外的別墅。大師71歲生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他為和平親善大使,以表彰其對生命、對自由的熱愛。

羅斯托波維奇認為這六套組曲各有其意境:

第一組曲「微光」 G大調  是明亮的色彩
羅斯托波維奇演奏此曲飛速但無可議之處,只是大家早已「習慣」卡薩爾斯的溫吞。
第二組曲「悲傷與張力」 d小調 是悲傷而強烈的
第三組曲「光輝燦爛」 C大調 是燦爛的
第四組曲「莊嚴與晦暗」E大調 是莊嚴、戴著不透明濃度的
第五組曲「黑暗」 c小調 是一種暗而強烈的顏色
第六組曲「陽光」 D大調 是輝煌的調性,如一束陽光般眩目耀眼。

羅斯托波維奇個性化的演出清楚地「典型化」這六首作品在他心中的本質!



誇大或矯飾易令人產生不安和膩感,此曲該有的高雅精緻來自演奏者的人格與偉大情操。卡薩爾斯、傅尼葉和羅斯托波維奇三人是以大提琴演奏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偉大典範。



更多吉他演奏家施夢濤老師詳細資料 請點閱

文章分類:標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