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組曲/古典吉他改編巴哈(巴赫)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組曲(J.S.BACH BWV 1007)Bach cello suites bach guitar -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台北古典吉他老師 古典吉他教學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first suite in G major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 BWV 1007 (Bach, Johann Sebastian) Bach cello suites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in D major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




希望組曲/古典吉他改編巴哈(巴赫)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組曲(J.S.BACH BWV 1007)Bach cello suites bach guitar -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台北古典吉他老師 古典吉他教學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first suite in G major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 BWV 1007 (Bach, Johann Sebastian)

Bach cello suites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in D major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Six Suites Of J. S. Bach For Cello Solo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J.S.BACH施夢濤古典吉他改編Bach cello suites guitar transformation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希望組曲

 

希望

是虹霓的色彩

是年少的夢

許諾了這世界一本「永不失落的情歌」

 

曙光乍現

詩韻新詠

單純的心願帶來光明和喜悅

如曉春第一陣山雨後的清溪

 

 

文/希望組曲 施夢濤

攝影/永不失落的情歌 施夢濤

 

 

第一號組曲

第一號組曲是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最簡潔、明朗的作品,G大調之調性也最易於大提琴演奏。由前奏曲、阿勒曼舞曲、庫朗舞、,薩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I 、小步舞曲II與吉格舞曲所構成的組曲。

 

我用吉他與詩人的心情來改編這首組曲,每一樂曲寫下一頁詩篇,盼能大致描述其風格與特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任一樂曲皆如同一首情歌般動人心絃,詮釋方向可國境之南,也可國境之北。「詩,乃寧靜中回憶的情感。」巴哈的音樂,每一句都是詩。

 

 

詩情畫意的巴哈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希望組曲/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組曲(J.S.BACH BWV 1007)-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 古典吉他教學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first suite in G major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Cello Suite No.1 in G major, BWV 1007 (Bach, Johann Sebastian)

Bach cello suites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in D major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晨光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前奏曲Prelude

小橋(Petit Pont)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阿雷曼舞曲Allemande

第七絃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庫朗舞曲Courante

流浪的吉他家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

愛河畔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小步舞曲Menuetto

美人與吉他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吉格舞曲Gigue

 

 

 

第一曲 前奏曲

4/4拍子。以不絕如縷的十六分音符娓娓唱出彷彿晨光傾洩之景,原曲除了結尾的三重音之外,全曲皆為單音,即和聲隱藏於分解和弦當中。22小節開始,在分解和弦中穿插了忽上忽下的音階進行,之後銜接上有趣的小鐘奏法,結尾時又出現如曲首般的明快分解和弦。包括兩大部分,共42小節;前半段在是一連串的分散和絃,後半段則出現綿密的音階流動。此前半和後半的鮮明對比,如同協奏曲風之效果。後半比前半雀躍歡悅,曲終又回到分散和絃,整體除對襯有力、變化豐富之外,也保持巧妙的統一均衡。

前奏曲Prelude- 浪漫與幻想的啟程

前奏曲曲式自由,沒有固定之形式且頗具幻想風格。前奏曲強調分解和弦、音階進行和自由展技,彷彿是具有熱身功效的曲子,用以提示、喚起組曲中的後幾首舞曲。常當作整套組曲的第一首,即序曲(一般的組曲並沒有前奏曲)。(英)(法)Prelude;(拉)Praeludium;(德)Praludium;(意)(西)Preludio。

 

第二曲 阿勒曼舞曲

輕盈而明媚的中速4/4樂曲,愉悅的律動令人想起塞納河,以及巴黎聖母院旁的小橋(Petit Pont)。原曲全曲除五六處二或三重音之外,餘皆為單音。

阿雷曼舞曲Allemande(阿勒曼舞曲)- 溪水潺潺的流動和歌唱

德國舞曲,起源於1551年,中速4拍子。曲風樸素而明快,但也展現出壯麗且浩瀚的想像。速度中庸,多為四四拍子且整曲不改變節奏,兩段式,前後兩段的長度幾乎相等。有大音程的飛躍,也有細緻的音階級進以作對比。法文Allemande意為「德國的;德國人」,同英文之German。

 

第三曲 庫朗舞曲

3/4拍子。原曲除曲終的重音之外,餘全曲皆為單音。此曲並非清一色取用八分音符為素材,節奏常變化為四連音並延續達4小節,甚至8小節以上,其中並穿插許多顫音;彷彿-心的悸動。

庫朗舞曲Courante (庫朗特舞曲)- 浪漫主義的飛魚
法國舞曲,起源於16世紀,快速3或6拍子;Courante一字是法文"跑步"之變形。(意)Corrente,Coranto。

 

第四曲 薩拉邦德舞曲

3/4拍子。這是配置附點節奏、顫音和多音和聲的莊重樂曲,散發淡淡的哀愁與美感,孤獨但懷抱著遠大夢想;二段式。

薩拉邦舞曲Sarabande(薩拉邦德舞曲)- 西班牙歌姬深情款款地吟唱

薩拉邦德Sarabande乃西班牙舞蹈,起源於墨西哥,16世紀初出現於西班牙,屬緩慢的3拍子。英文Saraband [ˋsærə͵bænd] ;法文Sarabande; 西文Zaraband。

 

第五曲 小步舞曲

3/4拍子。包括第一小步舞曲和第二小步舞曲,皆屬二段式曲式。原曲除第一小步舞曲結尾是重音之外,餘全曲皆為單音。調性上第一小步舞曲為D大調,第二小步舞曲則d小調,但節奏和音型則互相對比。第一小步舞曲輕快活潑、節奏強烈;第二小步舞曲則溫婉而纖纖動人,前段訴說淡淡的年少輕愁,後段則飄逸揮灑。

小步舞曲Menuetto- 閒逸而優雅的風格

小步舞曲是源於法國鄉間優雅的中庸速度三拍子舞曲,因舞步極小而得名(法文menu即「小或小步伐的舞姿」之意)。小步舞曲又音譯為梅呂哀舞曲。(意) Menuetto;(英)(法)Menuet;(德)Menuetto;(西)Menué Menuete

 

第六曲 吉格舞曲

6/8複拍子。這是輕快地流動、傾洩之樂曲,是典型之義大利式吉格舞曲,有著暢快的節奏和雀躍的旋律。整首樂曲顯露純然而繾捲的愛。原曲第四小節之外,餘全曲皆為單音。二段式。

吉格舞曲Gigue(基格舞曲)- 來自愛爾蘭的無限速的愛

吉格舞曲(Gigue)是流傳於英國愛爾蘭民間的古老舞曲,具活潑、雀躍的旋律及暢快的節奏。也有人說它是源自義大利西西里的節奏。它在十七世紀中葉導入法國,成為魯特琴及大鍵琴的必備曲目。18世紀成為標準四樂章組曲中結尾的舞曲樂章(前三樂章為阿勒曼、庫朗、薩拉邦)。

 

吉格舞曲是流傳於英國愛爾蘭民間的古老舞曲,在歐洲大陸又發展成兩種不同形式:

(1) 法國式

6/8、6/4等複拍子節奏(亦有3/8、12/8拍),旋律桸疏,音程廣大(六、七、八度)之復格寫法。通常以轉位主題用在第二樂(章)段。French Gigue 之特色在於跳躍音型(sautillant figure)不斷地出現,且採用附點音符節奏。整體曲風華麗,如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笫五號之吉格舞曲便屬於French Gigue之經典作品。

(2) 意大利式

較不通俗,節奏更快,常以連續的三連音快速音群,或平均時值的快速音符持續進行。非復格寫法,以和聲為作曲基礎,四小節為樂句單位的音樂內容。以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當中之第一、第四組曲之吉格舞曲(Gigue)為代表。

 

 

參考書目

音樂史與欣賞:楊沛仁著,2011年,初版,美樂出版社。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1980年,初版,大陸書店。

音樂字典:王沛綸著,1968年初版,大陸書店。

巴洛克音樂賞析:錦繡出版 

器樂曲:美樂出版社

wiki百科全書。

 

 



巴哈(16851750)所處的年代也正是巴洛克音樂最興盛的年代;巴洛克音樂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1750年,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發展,乃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巴哈逝世那年也正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結束。
德國管風琴大師史懷哲先生說:
「巴哈的樂聲充滿了自然的生命,尤其從音樂中所飄出的靈魂,象徵著人世間和平的最高境界,他是一個音樂詩人,更是一個音樂畫家。」「巴哈以宗教的熱情創造音樂,然而他的作品卻己進入了廣大的人生與藝術領域。」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東方有了陶淵明的詩,在西方則有了巴哈的音樂。
每次旅歐期間總有著回家的感覺,總能明白為何愛因斯坦說:「何處有自由何處是我的國土。」而在台灣這一永遠的家彈奏著黎明時刻的巴哈音樂之際,我深深了解心中那不息的呢喃-
「國家太小了,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的舞台。」

羅斯托波維奇認為這六套組曲各有其意境:

第一組曲「微光」 G大調  是明亮的色彩
羅斯托波維奇演奏此曲飛速但無可議之處,只是大家早已「習慣」卡薩爾斯的溫吞。
第二組曲「悲傷與張力」 d小調 是悲傷而強烈的
第三組曲「光輝燦爛」 C大調 是燦爛的
第四組曲「莊嚴與晦暗」降E大調 是莊嚴、戴著不透明濃度的
第五組曲「黑暗」 c小調 是一種暗而強烈的顏色
第六組曲「陽光」 D大調 是輝煌的調性,如一束陽光般眩目耀眼。

羅斯托波維奇個性化的演出清楚地「典型化」這六首作品在他心中的本質!


誇大或矯飾易令人產生不安和膩感,此曲該有的高雅精緻來自演奏者的人格與偉大情操。卡薩爾斯、傅尼葉和羅斯托波維奇三人是以大提琴演奏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偉大典範。







許願池(Fontanadi Trevi),1762年由教宗下令建造,規模如同一座小型游泳池
有人忙著丟銅板許願和拍照,也有人忙著吃冰淇淋。

1997年流連另一處拉丁民族的發源地義大利,雖不是觀光熱季,花未盛開的二月下旬卻也經常陽光四溢。走在西元前753年便建國的羅馬市,一不小心路上踢到差點害你跌倒的那塊石頭極可能就是千年古蹟。被稱為「巴洛克都市」的羅馬到處是噴水池和廣場,那明朗愉悅的感覺藉由噴泉及水聲洋溢在整個義大利首府,似乎也提醒著人們這裡也是民謠、歌劇和眾多樂器的故鄉。

有陽光的日子裡總會有著一道希望。
羅馬噴水池之多多到可以一個廣場(Nalona廣場)蓋三座,
或者說只要有廣場的地方就會有噴泉搖曳生姿。
其中最大、最著名的是許願池(Fontanadi Trevi),1762年由教宗下令建造,規模如同一座小型游泳池。憩坐池畔水聲和人聲一樣鼎沸,有人忙著丟銅板許願和拍照,也有人忙著吃冰淇淋。我不禁這麼想---那噴泉中央踩著海馬的海神是偉大的石雕像呢?還是一直生活在羅馬市而常常假裝不動的仙人。


各位朋友!
無論你演奏的是彈指吉他,古典吉他或電吉他,你一定常常聽到這一首組曲。
若是閒來無事喝著咖啡欣賞這首音樂,可以隨意看看這篇文章,
希望能帶給你新的靈感想像和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