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年少的夢以及彩繪我們一生的理想主義/年少的夢~古典吉他改編巴哈(巴赫)d小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組曲(J.S.BACH BWV 1008)前奏曲Prelude bach guitar-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施夢濤/台北古典吉他老師 古典吉他教學Bach cello suites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second suite in D minor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Bach, Johann Sebastian)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in D minor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有著年少的夢以及彩繪我們一生的理想主義/年少的夢古典吉他改編巴哈(巴赫)d小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組曲(J.S.BACH BWV 1008)前奏曲Prelude bach guitar-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施夢濤/台北古典吉他老師 古典吉他教學Bach cello suites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second suite in D minor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Bach, Johann Sebastian)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in D minor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年少的夢
         
世界之所以美麗
只因有著年少的夢
以及彩繪我們一生的
理想主義

我用自己的骨頭接長了自己的骨頭
自己當自己的老師苦學三十年
依照自己所寫的古典詩詞創作自己的音樂
最後更以無數的銀兩、血汗和白髮
孕育了親手製作的「吉他」—
克莉絲汀娜和她的姊妹們

夢之組曲/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組曲(J.S.BACH BWV 1008)-吉他演奏家 吉他詩人 施夢濤 古典吉他教學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of Bach the second suite in D minor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 1008 (Bach, Johann Sebastian)
Bach cello suites Classical guitar transformation in D minor by guitarist Albert Smontow Taiwan Guitar Poet

年少的夢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 前奏曲Prelude
羞怯的思想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 阿雷曼舞曲Allemande
一首童詩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 庫朗舞曲Courante
西子灣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 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
流浪到馬德里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 小步舞曲Menuetto
六絃琴之戀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號 吉格舞曲Gigue

  3/4拍子。以d小調的主和弦緩緩唱出夢之憧憬與憂傷,原曲除了兩處三和絃及結尾的五小節長拍三重音之外,全曲皆為單音,即和聲隱藏於分解和弦當中。整曲皆飄散著淡淡的哀愁,4048小節音樂較為高亢,但隨即又轉入迷惘的夢境。

前奏曲Prelude 浪漫與幻想的啟程

前奏曲曲式自由,沒有固定之形式且頗具幻想風格。前奏曲強調分解和弦、音階進行和自由展技,彷彿是具有熱身功效的曲子,用以提示、喚起組曲中的後幾首舞曲。常當作整套組曲的第一首,即序曲(一般的組曲並沒有前奏曲)。(英)(法)Prelude;(拉)Praeludium;(德)Praludium;(意)(西)Preludio


起源&發展

  前奏曲的發展歷史可分作三個時期:

115世紀及16世紀初葉文藝復興時期,前奏曲是一種形式自由的鍵盤或魯特琴短曲。

21650年左右作曲家開始將前奏曲設為組曲或類似組曲作品之導奏或第一首提示性音樂,用以首先確立每首組曲的調性與特色。在巴洛克時代,前奏曲也經常作為賦格之前奏,如巴哈之「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

31750年以後前奏曲又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在音樂會中,是一個獨立的作品;跟其他任何作品或目的皆無關連。
如浪漫主義時期蕭邦之「24首鋼琴前奏曲」,其具有浪漫與幻想的風格。


特色&風格情調

  組曲中的前奏曲(Prelude)具有「熱身」的功效,藉以帶出後面的舞曲。獨立的前奏曲則有獨立的樂思,頗具即興和幻想風格。toccata(觸技曲)和fantasia(幻想曲)等之意涵及風格也相似於前奏曲,可視為相同曲類。

前奏曲- 浪漫與幻想的啟程。

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當中除了第五首使用了復格手法之外,其他大提琴組曲的前奏曲可歸屬為幻想曲式(fantasy)的風格。


旋律

俄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說:「巴哈概念的美麗與輝煌就在於實際上這些前奏曲都不利用旋律的這個事實。在那裡只有組織、結構與韻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寫成的:乾凈的組織與音調之色彩。」(註一)


節奏&拍子

  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當中前奏曲之拍子:
3/4    Ⅲ組曲
4/4    Ⅴ組曲         
12/8   Ⅵ組曲

由此可知前奏曲之節奏和拍子有著無限的自由。


知名作品&作曲家

巴哈之「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

所謂「十二平均律」就是在一個八度音程中,平均分配成十二個調,其目的就是要讓音調能夠自由變換。巴哈成功首度建立起這種體系:在他所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上下兩冊中,囊括了十二個大調與十二個小調各兩首,構築成四十八首的前奏曲與復格曲。十九世紀指揮名家畢羅稱此作品是鋼琴的「舊約聖經」;事實上這是巴哈為指導兒子音樂所寫的練習曲,意外卻成為曠世傑作。

蕭邦之「24首鋼琴前奏曲」,則深具浪漫與幻想的風格。


註一

米斯特斯拉夫‧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1927-2007

俄國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可以說是當今最多大提琴協奏曲的首演者。不僅是一位世界頂尖音樂家,同時也是一位人權鬥士及藝術自由的代言人。曾在1969年至1973年間收留異議作家索忍尼辛,讓他住在他們莫斯科郊外的別墅。大師71歲生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他為和平親善大使,以表彰其對生命、對自由的熱愛。


參考書目

音樂史與欣賞:楊沛仁著,2011年,初版,美樂出版社。
大陸音樂辭典:康謳主編,1980年,初版,大陸書店。
音樂字典:王沛綸著,1968年初版,大陸書店。
wiki百科全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